這場由亞洲醫學會主辦,邀請我在 6 月 28 日跟亞洲醫學生用英文介紹中醫的演講,在今年四月就已經敲定,我也在四月底就已經跟主辦單位當面談過我想要呈現的方式,以及可能會講的議題。
但是在開講前,我又做了多次的調整與更動,其中的曲折,容我道來。
我本來還想講這些...
我起初想講的點除了中、西醫的不同,還有台灣中醫的獨特之處,另外還想提許多其實源發於中醫的現代醫學研究,諸如糞便微生物移植療法(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這在東晉(西元三世界),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就有記載用「糞清」,來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
學者屠呦呦也是從這本《肘後備急方》得到靈感,研發出以青蒿素治瘧疾,因此贏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另外關於 1800 年前的《傷寒論》中的黃芩湯,很可能成為第一個得到 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複方草本藥物(黃芩湯內含四種中藥:黃芩、白芍、甘草、大棗)。
上述種種都是我本來想講,但後來都被我全部刪除掉。為什麼會這樣?
聽眾需要的是什麼?
因為我考量到演講的內容該是服務聽眾,而不是服務講者,不是講者講得很開心,聽眾成了被疲勞轟炸的無辜小綿羊。
演講該是要讓聽眾有收穫的,所以講者更是要依據聽眾的年齡層、身分、專業知識的嫻熟與否來設計內容。
以這場演講為例,在開講前我先調查過聽眾是菲律賓以及台北醫藥大學一到二年級的醫學系學生,考量到聽眾根本沒有臨床經驗,講太多過於艱深的東西,諸如上面提到的那些從中醫經典衍生出去的現代醫療,對講者我來說是自 high,但對聽者只會是負擔。
而且菲律賓其實也有中醫,只是資格較寬鬆,治療品質較不能確定,北醫的學生平常也可能有在看中醫,我以一個台灣中醫師的身分,在一個小時以內,究竟能給這些醫學生什麼新的東西?而且還得是要對他們未來有點用?
這是我從頭至尾設計演講內容的核心考量點。
如何破冰?
一開始,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開場白我就談到我曾多次去菲律賓長灘島潛水,並且在那邊拿到我的開放水域潛水員證書,另外,也提到我父母都是北醫的校友,藉此跟菲律賓以及北醫的醫學生破冰。
桂枝湯初體驗
之後我準備了中醫經方的代表方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的生藥,給大家傳閱(請見此篇文章置頂照片),讓學生實際接觸這幾味中藥。
現場我也準備了我親自煎煮好的桂枝湯水藥,讓學生淺嘗一口,看看中藥是否如同他們想像中是烏漆抹黑、難以入口的可怕東西。
會有這樣的安排是因為,親手摸到中藥、喝到中藥,這種體驗,對於低年級的醫學生來說,會比較有趣而且有參與感,記憶的深刻度絕對遠高於呆坐著聽我口沫橫飛。
選擇桂枝湯不只是因為這是傷寒論的代表方劑,此外這個處方性味平和,味道也很不錯,裡面的三味藥,諸如甘草、生薑、大棗,根本就是食物等級。
我只是想讓學生體驗中藥長什麼樣子、吃起來什麼味道,但我並不希望學生喝了之後有什麼不舒服,所以才選擇桂枝湯這個相對溫和的處方。
我還有講這些
接下來我再以李宇銘醫師的切西瓜為比喻,來談及中醫和西醫的不同點,事實上我前天還特別去買了顆西瓜,打算現場切開,讓大家體會什麼叫做「西醫切西瓜,中醫不切西瓜」,但因為天氣實在太熱,西瓜也真的很重,就作罷了。
之後,我用我病人治療前、後的比對,讓觀眾看到中醫相異於西醫到底能達到什麼治療效果,除了患者主觀感受的身體變化以外,另外客觀上如先前我一直強調的,皮膚、抽血數據、舌頭樣態又能在中醫治療後有多少變化。
總括來說,我想傳達的是,以皮膚疾病為例,中醫的治療可以達到由裡到外的改變,這部分絕不是單靠外擦或是西醫皮膚科只單純處理皮膚可以比擬的,案例請見這裡。
最後,當然是要置入性行銷一下台灣中醫的獨特之處,這部分我是以此篇文章內容為基準去談,如同菲律賓學生說所說的,菲律賓也有中醫,不過主要是以針灸、整骨為主,菲律賓的中醫也不需要念醫學院,中醫在菲律賓列屬於另類療法。
關於讓更多外國人知道台灣中醫的好,我的努力足跡,請見這裡。
準備這場演講讓我重新思考起,目標聽眾到底要的是什麼?如同人際關係中,我們不該一直想著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對別人好,而是要去思考對方到底要的是什麼?
如同演講,不是講者光講自己想講的,不顧自己口沫橫飛講的東西到底對聽者有什麼幫助?
我希望傳達什麼?
以這場演講為例,聽眾都是未來的西醫師,不論之後會是在菲律賓還是台灣。
身為一個中醫師,我希望他們對中醫的印象不要太差,不要覺得中醫是瞎扯亂搞或是害病人洗腎,我希望他們可以覺得中醫可以是很有質感、很有效的,這樣往後他們才不會阻止他們的病人去看中醫。
而因為聽眾畢竟往後也是走西醫,所以我用切西瓜的比喻,讓他們能夠略為理解中醫治病的思考本來就跟西醫不同,以免他們往後行醫,如果先前對中醫毫無理解認識,很可能就會認定中醫講的東西就只是瞎扯。
我也有跟這些學生強調,中醫就因為有跟西醫不同之處,諸如看整體,所以才能同步處理好身體其他問題,而這是西醫無法達到的。
另外,也特別以我的病人中醫治療前、後,特別選那些秒懂的治療案例,讓就算沒有臨床經驗的醫學生聽眾,也能有參與感,可以馬上看出治療前、後的差別。
演講結束後,有很多學生留下來問問題,還有人想要把中藥帶走做紀念。
有趣的是菲律賓學生跟台灣民眾一樣也對食療很有興趣,問了許多該吃什麼、不該吃什麼的問題。
為何不教民眾自己開方?
後續北醫的主辦單位有善意跟我提到為何我沒講解桂枝湯的作用和使用時機,認為如果有講的話會讓聽眾更有興趣,我講的東西也會更有說服力。
我不能完全百分之百排除這樣的可能性,但如同我一直在思考的,這場演講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對我來說就是讓這些未來的西醫師不排斥中醫,但教他們怎麼用這個處方,這真的就不在我的考量範圍之內了。
先前主辦單位也曾建議我可以教這些醫學生幫自己針灸,認為這樣可以讓他們比較有參與感,也被我拒絕了。
如同我一直反對中醫師上節目就是在教民眾吃什麼湯方、按什麼穴道,好像中醫的治療就是什麼症狀就配什麼處置,似乎是線性、不必思考、沒有學問的。
中醫想要讓別人尊重,得自己先尊重自己,臨床上我們該讓病人實際感受到中醫的治療很有效、中醫師的思考很有條理,這對我來說才是真正地「推廣中醫」,我的觀點詳情請見這裡。
而不是醫師得自己跳下去到處免費演講,教老百姓如何幫自己開處方、如何幫自己針灸,好像非得這樣才叫「推廣中醫」,不講這些就是所謂的「藏私」。
請問,一個賣蚵仔麵線的老闆,他可以靠著努力研發煮出好吃的麵線,讓顧客一直光顧而生意興隆,但這位老闆有什麼道理需要到處巡迴演講,免費教人如何自己在家煮蚵仔麵線?
你說是不是?
P.S. 演講的 5 分鐘快閃錄音,請點選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