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中醫師與中藥行的差異?本草派對及《藥舖年代》

作者:黃于家




上周六晚上,參加了在大稻埕,以中藥為主題的本草派對,這其實是我第二次參加,與去年相比,今年少了帶參加民眾去各中藥行參觀的行程,以及中藥入菜的餐點,但還是有各式各樣的手作,以及含中藥的特色調酒。

我認為少了去中藥行參觀的行程有點可惜,畢竟一般民眾,甚至是中醫師如我,平常都不覺得中藥行是個能輕鬆進去逛逛,空手出來的地方,得要鼓起勇氣或者需要很有目的性的購買才能踏入。


本草對談


但今年活動多了台北城市散步的邱翊以及迪化商圈總幹事陳仕哲的對談,原來大稻埕以前是南北貨的銷售為主,但因為南北貨的交易逐漸被大型通路如全聯所取代,導致現在才是以中藥行為主。

然而,現在的中藥行以零售為大宗,批發只占十分之一,這又與先前迪化街中藥行以批發為主,佔十分之九,有很大的不同。

邱翊也大力推薦了慈聖宮的四神湯,濃郁但不膩,然而因為成本以及口感的考量,用的是薏仁而不是芡實(四神湯該是由山藥、芡實、蓮子、茯苓這四味藥所組成),他也分享了他小時候看中醫轉骨的有趣經驗。


中藥:香料、香氛、裝飾品


這場活動雖以中藥為主,但是並非以醫療的角度切入,而是將中藥包裝成香料、香氛、裝飾品,以及增加調酒風味的調味品。




裡面有許多吸引年輕人拍照打卡的元素,諸如用中藥材圖案的印章手作的文青小卡、中藥材作的居家飾品、現場自選中藥的客製化香氛包,還有專人用指甲花為參加民眾手繪中藥材美麗圖案在手背上。

現場派對更是提供以古早中藥罐為容器,內含中藥材的特色調酒,味道不壞,還有專業 DJ,在夏夜,我認為這是個能吸引年輕人的有趣活動。




工作人員的接待也很不錯,不論是手作品示範以及現場導引,都沒有任何不耐或是隨便的態度,絕非臨時找人打工充數所能比擬。

這個活動將中藥這個傳統產業人性化、生活化,而且精緻有特色,不像很多活動,常常只是湧入大量民眾,製造如夜市般無特色的喧囂。

身為一個中醫師,雖然對於中藥淪為香料、香氛或裝飾品感到有點可惜,但是以推銷中藥到年輕族群的目標來看,我認為這個活動很成功。

因為對於年輕族群來說,這樣的活動規劃能夠有參與度,但氣氛又不會太嚴肅,現場有很多能拍照的景,以及有趣的調酒,而且還能帶回一些手作的小物。

我認為之後也可以推廣吸引外國朋友參加,像我近日跟亞洲醫學生用英文介紹台灣中醫,如果那些醫學生也能參加這個活動,我覺得他們會非常感興趣。


中藥行的新定位


雖然這個活動對於醫療這個部分著墨不高,只將中藥定位成食品、香料、居家擺飾的位階,而且文宣裡不稱中藥,改稱「漢藥」,我猜想可能與中藥行近年轉型,正在尋找自己的新定位有關。

如同《藥舖年代》一書的封面寫到的,「曾經,台灣人的生老病死,都離不開中藥房」,但隨著健保的普及,科學中藥以及學院中醫師的大量出現,中藥行的確正在凋零,書中 p. 86 提到的「教中醫師開藥方」的奇特現象也不再有。

《藥舖年代》一書的作者盧俊欽先生,身為中藥房第三代,面對時代的變遷,轉型為客戶客製麻辣鍋香料,並提供中式香料諮詢,做得有聲有色,書中也附有烤鴨、麻辣鍋、肉骨茶、薑母鴨的藥膳食譜。

這本書相當有趣,有許多舊時代的故事,帶著歷史的刻印,很值得一讀。


積極面對或者等著被淘汰?


我認為面對時代的變遷,中藥行的努力轉型非常值得肯定,adapt or die,因為如果不順應時代變化調整自己,就只能走向滅亡,而中醫師也有自己的困境需要突破,中藥行的轉型很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鏡。

剛好近日有人問我中醫師和中藥行有什麼不一樣?我跟其他中醫師討論後,覺得這有點像是問產婆和婦產科醫師有什麼不同?

中藥行看起來好像也能開藥,只是合法與否的問題,但是就如同產婆和婦產科醫師,兩者都會接生,可是當非順產時,你覺得誰有能力處理?

去年我參加本草派對的活動時,因為當時有帶參加民眾一訪中藥行的導覽,我參觀當下,就親眼目睹民眾跟中藥行員工訴說自己身體症狀,然後中藥行員工就直接開處方抓藥的現象。


中醫師跟中藥行有什麼不同?


制式的東西,中藥行也許也能說的頭頭是道,不過醫學院中醫師勝出的是醫學知識的廣度以及深度、診斷能力、臨床經驗,以及幫患者把關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有轉為危重症的可能,這是傳統師徒制中藥行無法作到的。

而且,中醫師開藥得要患者到,四診分析過才能決定處方,不像中藥行或者地下賣藥電台可以病人不到,一個狀態(如產後坐月子)、一個症狀(如咳嗽)或一個西醫病名(如坐骨神經痛),就可以有現成搭配的處方,不需經過診斷,也不必看到病人。

中藥行勝出中醫師的是其區分藥材好壞的能力,以及中藥材的炮製,這部分中藥行的確勝過中醫師,但由於近年來,許多中藥材在原產地就已經炮製過,使得如今中藥行的定位變得尷尬。

再加上政府僅核可 1993 年以前列冊的中藥商執照,近年又未再辦相關考試,使得中藥商日趨高齡,醫學院中醫師的大量出現,以及健保的普及,導致中藥行更是逐漸沒落。


中醫師跟中藥行的愛恨情仇


中藥行跟中醫師雖然各司其職,但實際上,卻處於有些敵對的關係,原因是有些中藥行的確有如同我上述所撞見的,違法幫病人看病開處方的現象,使得中醫師和中藥行關係緊張。

中藥行覺得中醫師不懂藥材優劣,中醫師則氣惱中藥行明明不是醫師,卻違法幫民眾開處方。

我認為中藥行不應滅絕,但是的確需要有政府證照管制的介入,這才是正解,雖然中藥行一直強調自己採師徒制,代代相授,但是時代在變,沒道理放著合法的管道(讀藥學系成為藥師)不走,要求政府就得為中藥商另開補習班方便門。


駕照可以繼承嗎?


針對中藥商主張保留的父子師徒制傳承模式,我認同李世滄老師,在公共電視節目有話好說之「中藥房大量消失!百年老店無路可走?」,影片中第 38 分 40 秒所比喻的:「我有駕照,我子女也會開車,是否我的子女就能繼承我的駕照?」。




我認為中醫師無法取代中藥行,而中藥行也無法等同中醫師,大家各自努力,互相補足,這才是雙贏。

參加大稻埕本草派對的活動,以及閱讀《藥舖年代》,讓我感覺到中藥行勇敢地面對轉型,並且表現出強大的企圖心以及豐富的創意,這點,非常值得中醫界學習。


除了紅布條?


面對中醫的使用率偏低,我們是否可以想想除了要各診所前掛著「原來感冒可以看中醫」的紅布條外,中醫界還能有什麼更精緻、有效的方法?

關於推廣中醫,我的想法請見這裡

其他書籍推薦,請見這裡


黃于家醫師的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