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醫病雙方的信念如何影響治療效果?《腦內心機》和《信念的力量》告訴你

作者:黃于家




門診中,不斷重複遇到下列的事情,但我一直無法很清楚地解釋原因,直到我讀了《腦內心機》和《信念的力量》,才知道這一切都不只是巧合...


這些都不是巧合


比如,遇到根本不信中醫會有效,卻因為健保的方便所以心不甘情不願地來看診,這樣的患者,往往對於醫師的處方也是一心質疑,會上網一一查驗,甚至要問過網友才決定要不要吃,先不談網友的中醫專業究竟有無高於醫師,我觀察到這些患者的治療效果通常不會特別好。

我起初猜想可能這些患者既然都要網友看過藥單才決定是否吃藥,所以不會規律服藥,另外他們往往也不會配合醫囑,可是就算那些說自己可是有乖乖吃藥的患者,卻往往也不會有超乎尋常的進展。

而治療效果好的患者卻往往有很相似的人格特質,跟我的互動模式也都很相近,情緒穩定,相信醫師,服藥規律,永遠配合醫囑,有任何小波動永遠先檢討自己,一心思考如何跟醫師一起努力讓自己更快好起來,部落格內所有分享的案例,當中每一位患者都具有這些特質。

我也時常聽到患者來看診當天,狀況都會超乎平常地好,好到擔心醫師質疑他說自己前幾天不舒服是在說謊,這邊提到的狀況不只是「感覺」比較好,甚至連膚況也會特別好。

上述這些現象發生了多次,但我又無法明確說出為什麼,在我讀了《腦內心機》,作者 Vance 為科普作家,出身為基督科學教會家庭,拒絕吃藥打針,只用聖經和意念面對疾病。

以及《信念的力量》以後,作者 Lipton 為發育生物學家,宣揚基因與 DNA 能被信念操控,一切就都豁然開朗了。

以下出處皆清楚標示頁數,《腦內心機》簡寫成《腦》,《信念的力量》簡寫成《信》,以方便您查閱。


患者的信念能否影響療效?


大多數情況之下,醫療的效果容易被認為取決於醫師,只要醫師醫術夠好,就能解決患者病況,但實質上,患者本身,甚至是患者的信念,對於治療的成效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如同很常見的,患者在診療室裡,根本還沒看到醫師,就會覺得好很多了,這其實是因為人一旦感覺到已經受到醫師的照顧,通常就會覺得好些 。(《腦》p. 38)

這稱為信念效應,或者安慰劑效應,主旨就是心智可以影響你的身體,無倫你的感知無論正確與否。 (《信》p. 201)

有趣的是,安慰劑的英文是 placebo,這其實是拉丁文,意思是我將取悅 (I shall please),所以可以說是取悅或者安慰產生了療效嗎?(《腦》p. 24)

然而,現實生活中,醫療環境卻普遍看輕安慰劑效應,所有醫學期刊的研究以及新藥上市前的試驗,都要排除掉安慰劑效應,以確保這個治療手段,是真正有效果的。

中醫的治療更是時常被解讀成不過就只是安慰劑效果,或者就只是自然病程,不管有沒有經過中醫的治療,都會自己好,寫中醫病例更是要時常依此準則,花很多篇幅來反證中醫是有效的,請見這裡這裡

奇怪的是,西醫卻明顯少了這種困擾,是不是西醫就真的所有患者治療前、後的改善,都是紮紮實實來自西藥以及西醫師的精湛技藝呢?

以下舉幾個書中西醫安慰劑效應的實例給您參考。


信念能達成的治療效果


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的魚鱗癬樣紅皮症,在 1952 年,英國內科醫師梅森在不知道這在醫學上被認定為不治之症的情況下,用催眠的方式治癒了一名青少年患者的魚鱗癬樣紅皮症,奇蹟般地全身肌膚變健康,這個驚人案例也登載在當年的英國醫學期刊。

但後續其他同樣疾病的患者,梅森醫師卻無法複製在那個男孩達到的成功療效,他認為這是因為他已經知道自己治療的其實是被認定為無法治療的不治之症,導致他自身對催眠治療失去信心。

不禁讓人注意到,不只是患者,連醫師對治療的信念都能左右治療的成果。(《信》p. 184、185)

《科學》期刊在 2000 年刊登了一位不認同細菌理論的人(科霍 Koch 與巴斯德 Pasteur 共同創立細菌理論,認為細菌是疾病的肇因),刻意大口喝下加了霍亂弧菌的水,卻也沒被這個劇毒的病原體感染上霍亂的歷史事件,然而《科學》期刊並不探究何以這個人沒被感染,只把此例當成例外擱置一旁。(《信》p. 187)

在火上行走的宗教修練,行之多年,教徒在幾百度的高溫下,雙足卻毫髮無傷,但是那些走過同樣的煤炭地卻因為信心動搖而灼傷的人,卻也還是有。(《信》p. 188)

根據臨床試驗的統計,百分之八十的抗鬱劑效果可以歸因於安慰劑效應,有趣的是,抗鬱劑的效果卻一年比一年好。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信念是很有感染力的,因為媒體和廣告的強力吹捧,我們如今生活在一個相信抗鬱劑療效的文化,導致抗鬱劑就真的有效了。(《信》p. 206)

說到這裡,你可能認為那手術總沒有什麼信念不信念的問題了吧?

然而,刊登於 2002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發現做了假的膝關節手術的患者(同樣於膝蓋上開三個孔,然而什麼都沒做,過程只模擬手術的聲音,時間到了就把切口縫合),卻也如同做了真正手術的患者一樣地好轉,能行走自如。(《信》p. 204、205)

做了假手術的患者,直到兩年後才知道自己進行的只是假手術,患者的心得是:

「只要你下定決心,一個人的想法可以創造奇蹟。」


替安慰劑正名


從上面這些例子和研究可以發現,安慰劑效應不只不該受到輕視,更是現代製藥業的基石,因為你的心智是全世界最強大的預測機器,而且要把期望放在什麼地方,完全由你自行決定。




期望甚至還會對大腦造成實質的影響,所以安慰劑一點都不抽象,而是一種可測量的實質大腦活動。(《腦》p. 24、213、228、236)


為何安慰劑不被重視 ?


然而,為什麼這樣不花錢卻也能有效果的安慰劑效應,卻被打壓與看輕呢?上面所列紀錄於著名醫學期刊上的實際案例,卻被科學家置之不理,僅將之視為異類或是單純的誤診,這是為什麼?(《信》p. 188、202)

《信念的力量》作者 Lipton 博士認為,在醫學院,安慰劑效應被忽視,是為了讓學生盡快學到現代醫學真正的利器,如藥物和手術。

而心智在醫學上受到普遍漠視,不僅是制式思惟的結果,也是出於利益的考量,因為如果你的心智有力量治癒你罹病的身體,那你幹嘛還要看醫師呢?更重要的是你又何需買藥呢?

這真是一語道破了龐大醫療市場上,如何讓患者多「消費」才能多賺錢的利益掛勾。

研究顯示,就算直接告知患者服用的是安慰劑,處方根本沒有作用,受試者還是會覺得症狀緩解,如此一來,藥廠又怎能放棄天價的研發費用,不將安慰劑除之而後快呢?(《腦》p. 39 、242 、245)(《信》p. 205)


中醫是否就只是安慰劑?


中醫的治療也時常被解讀成不過就只是安慰劑效果,或者只是自然病程,本來就會好的,好像看中醫的效果跟在家多休息也差不多,觀察到媒體的報導風向,有些似乎是先決定好了中醫就是沒用的這個結論,再去尋找諸多證據來強化這個論點。

那出身基督科學教會家庭,不尋求醫療協助,只用信念、祈禱和聖經來治病的《腦內心機》作者 Vance,怎麼看待中醫呢?

他認為幾乎所有中藥方都是針對最容易受到安慰劑影響的症狀,包括疼痛、焦慮、憂鬱、倦怠、腸躁、反胃、帕金森氏症。(《腦》p. 47)

當針灸表現優於安慰劑時,往往也是面對特別容易受到安慰劑影響的症狀,如疼痛或反胃。(《腦》p. 80)

身為一個臨床中醫師,我不能說他是完全錯的,但這也是我先前文章提到的,我想打破的「看中醫以後好像感覺有好一點」,這種阿 Q 式精神勝利法層次,所以我才堅持用皮膚照片、舌頭照片和治療前後血檢數據比對去驗證中醫的治療效果,詳情請見這裡這裡這裡

以下為同一個患者,中醫治療前、後,皮膚以及血檢數據的變化,詳情請見這裡




作者也提到治好患者的可能只是來自於對中醫的信心,單單知道有千百萬人都信任中醫,就足以增強這種醫療的力量,因為同儕壓力能夠啟動強大的安慰劑效果。(《腦》p. 77、81、85)

然而,我不禁質疑如今西醫才是主流,患者接受西醫治療不是能啟動比中醫更強大的安慰劑效果嗎?而且西醫還是對抗醫療(allopathic medicine),然而西醫治療沒有效果,或者越來越沒效卻也並不罕見。

關於中醫同病異治,不同的處方,都能改善患者病況的治療特色,則被作者解讀成如果同一個症狀開了不同的處方,卻都有效,這代表解決之道根本不是來自治療,而是患者自己的腦內藥房,才會不管吃哪種中藥都有效。(《腦》p. 82)

如果真是這樣,那醫術最好的中醫師豈不該是演技扮相最好的?因為反正只是腦內藥房的作用,開什麼處方無所謂,只要最能符合世人心中對中醫師想像的中醫,治療效果就會是好的。

處方也不必準備太多,只要任意選擇一個處方,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反正一切只是腦內藥房的作用。

如此一來,長的像刻板印象名老中醫樣貌的人 - 男性、中老年,這些人的治療效果如果還不好可就真的是不行,因為依據安慰劑效應,他們的起跑點是最高的…

也可以順道思考一下,電視廣告裡面,賣 XX 中藥丸,0800 廣告的中醫師,電台廣告賣藥的主講者的聲線,有無符合上面的形象預設?


反安慰劑的效果


關於那些一心覺得中醫不會有效,卻因為健保的便利,來看診的患者,書中也提出看法。(《信》p. 33、207、209)

「反安慰劑效應(消極信念)的力量跟安慰劑效應一樣大」

你相信你能,或者你相信你不能,最後都會證明你是對的,你的信念會改變你所看到的世界,而你的生理會去配合那些信念。

基因並不真的決定一切,因為環境在調控基因上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這也解釋了所謂的中醫調體質究竟是在調什麼,因為吃中藥並不真的能改變你的 DNA,但可以調控基因的表現。

所以那些帶著挑釁心態來看診,給醫師考試的人,既然一心也不覺得中醫會有什麼效果,往往也會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就是中醫就是沒效,因為你的生理會配合你的信念。

除了上述的信念的力量之外,醫師面對這樣的患者,絕不會因為你的不信任,而會因此特別花心力想去說服你或是讓你改觀。

倘若覺得自己很有「消費者意識」,拿了藥單去網路上查,覺得反正都是中文,查一查就能評斷處方好壞,甚至直接在網路上公審,這樣不尊重別人的患者,又有誰想為他花心思?

此外,患者的負面感知會抑制免疫功能,進而促發不適,也會造成患者長期心理壓力,這些都會對基因功能產生深遠負面的影響。(《信》p. 212)

心理問題與生理問題的關聯性,這部分已不必多談,中醫老早就強調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中醫治療後,情緒與生理問題同時改善的實例,請見這裡這裡、和這裡

我在臨床中也發現,就連皮膚病患者裡面,治療效果最好的往往也是那些情緒穩定,對治療保持正面態度的患者,請見這裡


不相信西醫,為什麼初起還是可能有效?


您可能會說,不相信中醫就會導致效果不好,然而不相信西醫卻也可能還是有效,這並不代表中醫就是比較差,而是西醫屬於對抗醫療(allopathic medicine),諸如少了什麼就加什麼進去,多了什麼就想辦法減少它。

這種化學機制在短時間看起來相當理想,可是當時間久了,就會出現下面的現象。(《信》p. 36)

「每當你讓一種藥物進入體內來矯正 A 功能時,它就一定會擾亂到 B, C, D 功能」

這也就是為什麼,西藥會越吃越沒效,或者引發原來沒有的不適,因為一個藥治好了原來的問題,但這個藥又會產生其他的副作用,得再吃別的藥來處理新引發的副作用,導致藥越吃越多。

這些藥物當中的交互作用,更是理都理不清的羅生門,特別是現今醫病關係緊張,醫師真的也不敢貿然要你將哪個藥物停用。


信念如何影響人生


特別的是《信念的力量》作者,發育生物學家 Lipton,在書中以幽默的語氣,描述當他面臨中年危機,失婚又失業時,他如何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藉著信念的力量,扭轉自己長期以來的受害者角色設定,進而改變自己的人生。(《信》p. 20、36、189、261)

他領悟到人生並不是由基因決定一切,因為掌控我們的身心以至於我們的生命的是信念。

人是可以藉由改變信念來改變人生的,我們該脫離永久的受害者角色,化身為命運的協同創造者,因為人類潛意識心智力量比意識心智強大無數倍,你的信念可以改變你的人生。




下面這段話更是發人深省,如果您正經歷著不快樂的工作,不開心的關係,或者人生一直重複經歷同樣的災難,那我誠心建議您可以稍稍思考一下這段話:

「我們可能認知自己「不配」擁有更好的人生,而不斷尋求註定會失敗的工作,或死守著我們討厭的工作。」

會不會有可能,您根本就希望中醫的治療是無效的,而這背後的原因,也就真的只有您知道了。

非常棒且發人深省的兩本書,誠心推薦給大家。

其他書籍推薦,請見這裡


黃于家醫師的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