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你以為健保能給你什麼中藥?

作者:黃于家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佛心價」這個字眼開始頻繁地在台灣出現,重點是價格要便宜,品質卻也不能太差,而且業者還不能追求獲利,凡事必須以「做功德」這種聖人等級為基準,而這樣違反常理的價值觀竟也侵入了醫療行業。

西藥的許多原廠藥,諸如百憂解等,近幾年因為不堪健保局砍價,藥廠寧可直接退出台灣市場,患者就算想花錢自費買也買不到了...

自認為算盤打得精,想用低得可笑的價格(一顆藥 1.96 元)跟藥廠買藥,但人家何必賣你呢?難道全天底下,只有你台灣人要買?何況,一分錢,就是一分貨,胡亂砍價,又期待人家要買單,未免太看得起自己了...

那健保中藥的情況又是怎麼樣呢?


當一包藥的價格(11 塊)連滷蛋都買不起 …


健保目前僅給付一天 35 塊的科學中藥粉,依據最常見的一天三包藥的情況之下,每包藥的給付也就差不多是 11 塊錢(附註:從 2020/03/01 起,健保中藥給付由一天 35 元調升至 37 元)。

也就是說醫師開的藥在還沒扣除醫療院所成本以前(更別提什麼利潤了),一包也就只能是 11 塊台幣,這樣的金額,連鬍鬚張一顆滷蛋(19 塊)都買不起,你覺得你能期待什麼?


中藥飆漲,健保給付中藥單日漲了 2 塊...


新聞一直在報導中藥材價格年年飆漲,所以從今年開始,單日的健保中藥給付終於調漲了,從 33 塊調漲了 2 塊 ...

「台灣約九成中藥材仰賴中國進口。自西元 2009 年開始,中國隨著經濟改革開放,相關產地的中藥材價格也不斷攀升飆漲,至 2010 年,全中國市場的 537 種中藥材中,已有約 84% 漲價,而包括民眾熟悉的中藥材如金銀花、當歸、黨參等,其漲幅分別為 60%、80%、100%。

現在大陸也有很大的中藥需求,所以中藥材是翻倍地飆漲,但健保單日中藥給付卻只多 2 塊,而隨著中藥價格越飆漲,健保給付的 35 塊中藥粉療效也就越出不來,因為當成本的增加與給付的調漲完全不成比例時,患者拿到手上的健保中藥,品質有可能不變嗎?


蒜頭精全雞濃湯和蒜末雞骨架清湯一樣嗎?


一個中藥方(如四物湯)是由好幾個單位藥(當歸、川芎、熟地、白芍)所組成的,在中藥飆漲但給付不變的情況下,那諸如四物湯的科學中藥粉是不是有可能貴的藥放少一點只作妝點用,便宜一點的藥則放多一些來撐撐場面呢?

而且,同一味中藥,依據藥材不同的等級,效果和價格也有巨大的差異。

如同物價上漲了,但荷包沒漲,主婦買食材是否很可能盡量挑選那些便宜的,貴的要不是就別買,不然就是只買少量呢?

比如說本來想煮蒜頭精全雞濃湯,但因為蒜頭和雞肉都變貴了,所以改煮成蒜末雞骨架清湯,如果適逢蒜頭欠收,更是只能放少許蒜末作點綴,水還得多放一點來撐撐場面,那你覺得蒜頭精全雞濃湯和蒜末雞骨架清湯會是一樣的嗎?

所以同樣一個方,很有可能裡面該有的單位藥都還是有,但是比例就跟原方完全不同了,而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科學中藥廠牌,其藥材的劑量比例,依據其仿單,有些都偏離了原來應有的處方配伍比例了。

西藥的原廠藥和學名藥,雖然據說成分相同,但是因為賦形劑和劑型不同,患者服用起來的效果就已經有很大的差異了,那連成分、比例都跟原方不同的科學中藥該怎麼辦?


當醫師根本不知道病人會拿到什麼藥...


如同以為自己給病人吃的是鬆餅,但病人拿到手上的卻是雞蛋糕。

鬆餅和雞蛋糕都是由水、麵粉和糖所組成,但比例不同、麵粉種類不同,做出來就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吃起來的口感和味道也就都不同,而成本也當然是不同的。

這時候,就算醫師自己想檢討處方究竟是哪個環節思考出了問題也沒辦法,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開出去的處方跟病人實質拿到的藥會有幾分的相像。

當醫師連吃到病人嘴裡的藥是什麼都不能確定,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怎麼樣從病人服藥的反應學習並提升臨床能力?這樣子是不是「老」中醫會有差別嗎?


科學中藥效果出不來的可能原因


除了受限於單日 35 塊的中藥預算以外,科學中藥依據不同的廠牌也會有不同的價格,在藥費給付不調高,但中藥材實質價格逐年攀升的情況下,醫院或診所只好改用品質較差但售價較便宜的廠牌,如此一來,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當醫師開著一包不到 11 塊錢的藥,然後也不確定這包藥的藥味組成是不是依據真正的原方比例,或很可能只是塞滿了一些便宜藥材或賦形劑,而真正起大作用的藥可能只有一點點,然後被病人說吃中藥都沒效。

就算患者想自費加量服用科學中藥粉,但也還是無法改變上述的問題。

中醫也就因此被矮化定位成只能調養、治小病、燉補、和穴道按摩,開口閉口就是鬼打牆地薏仁去濕、四神湯補脾、黑豆補腎…


為什麼要開水藥?


這就是為什麼水藥有其必要性,因為醫師可以控制每一味藥的劑量、品質和比例,而能真正開出自己想開的方,而不是像瞎子摸象一般,根本不知道自己開出去的處方與病人拿到的有幾分相像?

由於每一味藥的成本不同,所以水藥的價格會依據每次開立處方的不同而浮動,當開立的是較昂貴的藥材如人蔘、半夏、肉桂、豬苓時,藥費就會較高,反之則較便宜,這才是真正在給病人保障,而不是讓病患吃一包價格根本不到 11 塊錢的藥,然後連裡面是什麼成分都不確定。

詳情請見看中醫為何要吃水藥?從醫、病雙方的角度切入」。

我個人用水藥的治療成果,請見這裡


不開水藥,是怕患者會重金屬汙染?


有些醫師,跟患者說吃科學中藥就好,因為擔心病人吃水藥會有重金屬殘留的危險...

關於吃中藥是否會傷肝、傷腎或者有重金屬殘留?這是個每年都會被拿出來炒作的老掉牙話題。

在此,野人獻曝地列出我的患者中醫治療前後肝、腎功能的比對(肝腎功能都改善,血糖藥、血脂藥被看診西醫師告知不必再服用了,也不需要仰賴安眠藥入眠),也整理了其他醫師所作的大規模健保資料庫研究結果,請見這裡

中醫治療前、後的血檢數據比對,請見這裡

另外,開水藥其實相當考驗醫師的臨床能力,如果平常習慣用堆疊處方的模式看診,要開水藥其實會有很大的障礙和困難,詳情請見「疊方為什麼不好?」。


有繳健保費,看病就該是全包?


有些民眾誤認為看病就該健保全包,忽略了健保其實只提供基本款醫療的事實(一天 35 塊的中藥粉以及不能要求太高的看診品質),不願意額外負擔高品質藥材的費用。

誤認為醫師開水藥,並因此讓病人額外支付水藥的費用,單純只是為了想多賺錢?(我的患者先前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來看我門診後,他的觀點大幅度改變,詳情請見這裡。)

卻忽略了病情好的若有似無,患者得一直回診,看中醫以「年」為單位來計算時間,掛號費、診療費一直收,累積起來才真是可觀。

矛盾地是,既然不願意負擔高品質藥材的費用,卻又期待一天 35 塊的健保給付中藥粉能夠改善從頭到腳的病痛,如果沒有改善就是這個中醫無能,那就再找另一間中醫診所繼續逛逛…

詳情請見「為什麼你不該逛中醫診所?」。


一天 35 塊的中藥粉,對中醫界的影響是?


一天 35 塊的健保給付中藥除了因為低給付讓中醫的療效出不來以外,醫師也因為無從知道自己開出去的處方跟病人實質拿到的藥會有幾分的相像,而無法從病人服藥後的反饋來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

另外,35 塊的中藥粉更是完美助長了健保一直以來「懲罰認真醫師」的弊端,畢竟看診是人頭價,看越多患者,醫師就能跟健保拿越多,不管病人有好還是沒好都一樣!

只要有病人來看診,診療費就能繼續收,所以醫師得把自己搞成和小吃店一樣,有人潮才有錢潮?!如果想要多些收入,努力的重點變成盡可能在門診時間內「看」多些病人,而不是「治好」多少人!

如果治療效果太好,病人幾次就痊癒了,那人潮不見了可怎麼行?還好有 35 塊的健保給付中藥「幫忙」?!

一包 11 塊錢的藥,再配以套餐式的開方模式,將一個方、一個方不經辯證,完全不需中醫思考地,只依據患者症狀堆疊起來,頭痛就川芎茶調散,壓力大就加味逍遙散,口苦就龍膽瀉肝湯,胃痛就平胃散,患者有幾個症狀就疊幾個方,能有「效率」地「看完」大量病人。

如此一來,不用功的假中醫也能混水摸魚安然度日,畢竟都沒啥食材可下鍋了,米其林主廚就算再厲害跟一般主夫、主婦的差距也就無法拉大,那醫師又何必精進自己呢?

這種趨勢走下去,中醫界要談什麼發展?或者就只能是劣幣驅逐良幣?


佛心價、俗又大碗的後果會是什麼?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稍微明理的人都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何況「做功德」這種標準只能拿來對自己要求,不是拿來指著別人鼻子的…

所謂的佛心價高 CP 值只是助長了台灣的沉淪,只想依賴健保給付的一天 35 塊藥費治病,又要罵怎麼沒效果,「俗又大碗」終究也只能是短多長空。

因為一直沒治好,所以得不斷回診,符合一般民眾被長久洗腦地中醫就是要慢慢看慢慢調」的錯誤觀念,這樣掛號費不停付,醫師診察費也能不停從健保收,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東省西省,真的省到了嗎?


黃于家醫師的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