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中醫只是安慰劑?看治療前、後的皮膚照片怎麼說?

作者:黃于家




先前文章討論到醫病雙方的信念是如何影響治療效果,而關於中醫的治療,《腦內心機》作者 Vance,則認為幾乎所有中藥方都只是針對最容易受到安慰劑影響的症狀,諸如疼痛、焦慮、憂鬱、倦怠、腸躁、反胃。

連針灸能表現優於安慰劑的時候,他認為往往也是那些特別容易受到安慰劑作用影響的症狀,像是疼痛或反胃。

白話來說,他認為中醫的效果大半來自於暗示,讓病人「覺得好像有比較好」,但是中醫治療本身並沒有實質作用,關於他的看法,詳請請見這裡

身為一個臨床中醫師,我認為 Vance 對中醫的評論並不是正確的,但也不完全是錯的。

我在旅行途中觀察到國外的中醫,其診所看板上寫其擅長治療的項目,往往也真的就是上述那些 - 疼痛、焦慮、憂鬱、倦怠、腸躁、反胃。

這些都是屬於可以是「好像、也許、可能」有好一點的病症範疇…


中醫治療只是安慰作用?


安慰劑當然有效,依據《信念的力量》,人的信念會改變自己所看到的世界,人的生理還會去配合那些信念而轉變自己的身體狀態,但是把中醫看成安慰劑等級,認為中醫治療效果跟在家多休息多喝水也差不了多少...

連中醫同病異治 - 不同的處方,都能改善患者病況的治療特色,則被解讀成效果根本不是來自中醫的治療,而是患者自己的腦內藥房在作用,所以才會不管吃哪種中藥都有效。(《腦內心機》p. 82)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未免也太看輕中醫了。

我一直努力想打破「看中醫以後好像、也許、可能有好一點」,這種阿 Q 式精神勝利法層次,因為「感覺有好一點」的這種「感覺」無法量化,是可以被操控的,詳請請見這裡

先前曾經比對中醫治療前、後的血檢數據,用客觀毫無解釋空間的方式去量測中醫的療效,我也會用治療前、後的舌頭照片比對來驗證治療效果。


從裡到外的改變


那如果我們直接比對中醫治療前、後皮膚狀況的改變,來呈現患者真真實實,服用中藥之後從裡到外,不只是身體不適的解除,還包括皮膚外觀的變化,那結果會是怎麼樣?

此篇文章依據患者的皮膚部位,以及治療時間長短來編排,不依據西醫皮膚病名來分類,主旨在於呈現中醫治療前、後皮膚狀況的變化。

除了皮膚外觀的改變,中醫的治療還同步處理好哪些身體的不適?關於這部分,詳情請見照片旁的連結。

更多中醫治療前、後的皮膚變化比對,則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請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停止治療後的皮膚現況追蹤


除了同步處理身體其他不適之外,中醫的治療成果會在停藥後,回到原點嗎?請見下列追蹤景況。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詳情請見這裡

如同我先前多次提到的,中醫的治療真的可以不只是「好像、也許、應該、可能」有好一點」。

中醫也不是就只能打打迷糊仗,或受限於談燉補、養生、穴道按摩,中醫的治療成果可以是實實在在、貨真價實的!

感謝這些患者,願意慷慨地與大家分享他們的治療成果,而我也會持續用客觀的方式紀錄中醫的治療成果。

中醫可以是安慰,但中醫絕非只能是安慰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