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家中醫診所,五年紀念:論種子與土壤

作者:黃于家





時間邁進家中醫診所第五年,也是我個人中醫執業第十四年。

Covid 疫情從原來的法定傳染病趨於被當作尋常感冒看待,然而中藥材依舊漲翻天。

去年初黃連每台斤約一千元,年底竟翻漲六倍。酸棗仁更為誇張,以前一台斤七百多元,最近漲到五千多元

科學中藥已不再缺藥,但一年連三漲,然而健保單日中藥藥費一天卻不到 37 塊,期待要能治病的藥錢,卻連一杯五十嵐大杯飲料都買不起。

臨床上我還是以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慢性濕疹慢性蕁麻疹為主,有些人認為這些慢性病就是基因的問題,所以無法改變,只能終生壓制症狀。


種子與土壤


我認為基因就像種子一樣,我們無法改變基因,但我們可以改變土壤,也就是所謂的「體質」,當土壤被改變了,就能扭轉種子發芽與否,而不是要終身「治療」,而這也能從楊賢鴻教授慢性蕁麻疹的研究看到。

在停服中藥後,慢性蕁麻疹搔癢程度還會持續減輕,甚至在第八周時,與從沒吃中藥的組別相較,搔癢程度的差異在統計上具顯著差異。

「中藥處理免疫問題,是從『上游』處理,病人停藥後,體質仍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因此不易反覆過敏。」


這一年最開心的事情是一起努力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中醫的治療下膚況越來越穩定,能夠潛水、登山、露營、泡溫泉,這些先前受限於皮膚狀況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情。


乾癬患者,外貌上終於不必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整個人心情放鬆許多。

慢性蕁麻疹的患者,生活品質大幅度提升,不再因為不知道何時要發作的蕁麻疹而憂愁。

學會照顧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很幸運地來家中醫就診的患者往往更著重長久的健康,而非短暫地粉飾太平。

這些患者往往與我價值觀相近,也對我照顧有加。


小患者特別拿我名片要給安親班有類似病症的同學,還親筆寫了好可愛的卡片給我,無論我講什麼衛教,都是二話不說照著做。


已經停止治療的患者還特別遠道而來表達感謝,並與我分享近況,還有規律坐著飛機遠渡重洋的患者,有決心跟我一起並肩面對疾病。


感謝這些患者的肯定與溫暖,我也兢兢業業深怕辜負他們的期望,這是一種好的循環,在現在這個混亂的世道上,我非常珍惜,也致力讓醫病關係,使正向成為主流,而不是被惡意所阻礙。



皮膚共病的期刊


這一年我整理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慢性濕疹、慢性蕁麻疹與其共病的期刊,皮膚問題影響地不會只有皮膚,往往會同時伴有身體其他不適,所以不能只是壓制皮膚的症狀,而同步處理皮膚以外的身體不適正是中醫所擅長的。

我也針對時常被大眾所詬病的中醫議題,如吃中藥會傷腎,提出相對應的期刊舉證,請見腎臟科醫師研究:吃中藥可以大幅度降低慢性腎臟病演變成末期腎病(要洗腎)的風險 - 台灣健保資料庫

這一年我寫了 71 篇部落格文章,感謝患者願意慷慨地與大家分享他們的治療成果,多半還是用照片比對膚在中醫治療前後的變化


個人醫療見解


有些文章則是有關我的醫療見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