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無法親赴的羅騰堡中醫藥研討會:當張仲景遇上李東垣與武漢肺炎

作者:黃于家




本來預計於下個月親赴的羅騰堡中醫藥研討會(前情提要,請見這裡),迫於武漢肺炎的疫情,在今年也被迫打斷連續 50 年於德國羅騰堡舉辦的傳統,改為視訊模式

而原由我主講的課題(From the inside out:How Chinese medicine transforms skin conditions, with examples and background theory),則延至明年舉辦。

今年的主題是李東垣的《脾胃論》(The Earth School, Gastro and Neurogastroenterology, Li Gao: Pi Wei Lun)。


李東垣《脾胃論》


李東垣與大家比較常聽到的醫聖張仲景,都是著名中醫醫家,李東垣出生較晚些,在金朝,他因為母親病故,故而奮發學醫。

雖出身於富貴人家,然而歷經汴京大疫與壬辰北渡,當時戰亂不斷,疫病風行,糧食嚴重匱乏,人民死傷無數。

李東垣面對這樣的時代背景,治療首重脾胃,他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也重視勞倦(過度勞動)導致的傷害,其代表方為到今日都很常使用的補中益氣湯。

我臨床上的確比較少用李東垣所創的處方,而是以張仲景《傷寒論》中的處方為主,也就是所謂的經方


張仲景《傷寒論》


張仲景與李東垣一樣,都身處戰亂、天災頻傳的年代,張仲景出生於較早的東漢末年,史書記載當年的人如果不死於兵,即死於病。

他在其著作《傷寒論》的序裡面也提到,他著書的起因是因為他宗族原來有大概兩百人,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就因為外感邪氣而死了三分之二,導致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因而著有《傷寒論》。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

兩位醫家都出身於天災人禍的年代,但其治療重點因為時空背景不同而各有特色,可見中醫是一門隨著當下時空而轉化的醫學。


台灣中醫:免疫茶及穴道按摩?


對應到當今武漢肺炎的景況,疫情之慘重,百業凋零,各國紛紛關閉邊界,然而在台灣並沒有看到中醫治療介入的景象,有話語權的依然不外是在免疫茶及穴道按摩上面打轉。


用脾胃角度治皮膚病


雖然我比較擅長用經方,較少使用此次主題李東垣《脾胃論》中的處方,但我的確計畫在與會時講用中醫經方調整脾胃後,皮膚狀態因而改變的實例,來體現中醫看整體,不治皮而皮病自癒的治療特色,來呼應此次的主題。

治療實例,請見這裡


中醫的交流不能只是天馬行空


很遺憾,這場已經連續舉辦 50 年的歐洲最大規模中醫研討會不敵疫情,被迫只能視訊舉辦,然而我看到歐洲人雖然中文不如我們熟稔,但仍每年訂定不同主體的用心,如今年的主題是李東垣的《脾胃論》。

我認為像這樣設定好主題的研討方式比天南地北的論壇,效果要好很多。

因為中醫門派眾多,每個醫師習慣用方和治療著重點有所不同,如果不設訂一個主題,會導致與會者無法在同一個平台上對話,導致他人的經驗分享卻可能對自己的臨床沒太大實際用處,我認為像這種有明確主體設定的研討模式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希望明年疫情過去,這場歐洲最大規模的中醫研討會能如期舉行,我也期許自己累積更多的實戰經驗,明年能親赴德國羅騰堡,跟歐洲人分享更多中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