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疥瘡也要打生物製劑?中醫師診間看無限制的就醫自由如何傷害民眾

作者:黃于家





前些日子,有一困擾於長期搔癢超過半年的患者求診,自述是是慢性蕁麻疹。

讀了健保卡,發現先前已求診眾多皮膚科診所及醫學中心,診斷不一,也用過多種藥物,患者最後前往醫學中心,重金施打了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需自費,要健保給付須經過重重關卡,生物製劑可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來治療免疫失調疾病,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等。

患者先打了一種,沒效又更換另種,但毫無改善。


疥瘡也要打生物製劑?


當我看到皮膚的病灶時,強烈懷疑是疥瘡(劇癢,導因於疥蟲感染,皮膚持續接觸後會傳染),當下便告知,但被患者堅決否認。

因為先前有皮膚科醫師也這樣說,但自述吃了幾天疥瘡藥後沒改善故自行停藥,所以不可能是疥瘡,而是因為在 LINE 群組中瘋傳的,因為打了新冠疫苗以及確診導致慢性蕁麻疹。

患者當下信誓旦旦地一口否認,身為中醫師的我也因此動搖,畢竟疥瘡並不是我臨床常見的病種,只好提醒若服中藥後沒有改善,一定要去驗疥蟲。

隔幾天患者表達沒有改善,故又再次提醒驗疥蟲,一開始還是被患者否決,強調不可能是疥瘡,認為是我太大驚小怪,但我堅持回診前務必要去檢查。

檢查結果確認是疥瘡,我叮囑患者規律接受殺疥蟲的治療,中醫這邊的回診先取消。

很開心患者終於找到造成他這麼長時間皮膚搔癢的原因,也慶幸當下患者看診的時間恰巧與其他病人錯開,避免災情蔓延。

這個事件,讓我質疑台灣健保下患者毫無限制的就醫自由,會不會反倒造成傷害?


當看診如同逛街購物


皮膚的問題需要抽絲剝繭,醫師與患者得一起追溯發病的歷程,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

這位患者,在不斷地換醫師以及被開立多種藥都自覺沒效的情況下,最後選擇自費施打他認知中最尖端的生物製劑,但卻依然沒有絲毫改善。

從這件事情也看到現今台灣醫療如同逛街購物,民眾看似因就診方便以及廉價,有無限制的自由能到處選看醫師,地區診所、醫學中心暢行無阻,也不會因為重複就診受到任何懲罰。

反倒是醫師要為健保局扮演糾察隊,不但得負責道德勸說,連重複給藥的罰款也由醫師來扛。

加上網路資訊發達,患者認為只要上網查就懂了,多的是看診拿藥,但根本沒吃,原因是上網查之後對藥物有疑慮,又改去別家看。

當患者能自由在多個醫療院所來來去去,對於眾多醫師的建議並不會很放在心上,因為當取得太容易,就是不會珍惜。

看了不滿意,很輕易就能再換一家,少數甚至還會匿名寫負評,發洩對醫師的怒氣,但看診時又期待醫師要對自己視病猶親,很是矛盾。

醫師端讀了健保卡,也會知道患者到處逛醫療院所,自己也只是目前被逛到的那一位,連患者會不會回診、會不會規律用藥也沒把握。

這樣不堪的窘境,能期待醫師會花多少時間衛教?又還剩下多少熱情可以燃燒?

如此一來,醫病之間根本沒機會建立互信,彼此都只是對方來來去去的對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看似擁有無限制就醫的自由,事實上最受害的是患者自己。

如同本文患者,在先前就有皮膚科醫師提及是疥瘡,但患者吃了幾天藥,上網查了一下症狀,覺得不是,就自己停藥,又改去別的醫療院所到處求診,最後還重金打了根本風馬牛不相干的生物製劑。

西醫看了沒效才改看中醫,結果半推半就地被中醫師催促去驗疥蟲,才真相大白,這幾個月的劇癢,是因為感染了疥蟲這種寄生蟲,該做的是殺蟲。

患者不只承受這數個月的磨難,在這段時間內身邊親密的人也可能因此被感染,讓災情更擴大。

這些折磨難道不能避免嗎?我認為可以,事實上是無限制的就醫自由讓這位患者付出慘痛的代價。


如何避免這場磨難?


看中醫和看西醫都不建議一直更換醫師,每個人的身體都有其獨特性,對藥物的反應也不一樣,需要持續歸納調整。

一直換醫師,只是讓每個醫師都是從零開始,無從累積對你的了解,藥物也需要時間反應,不是吃幾天就能自己判斷有無效。

照顧身體是自己的責任,若是上網查了個一知半解,看診也選擇性地聽自己想聽的,藥吃自己想吃的,甚至對衛教裝聾作啞,但又矛盾地認為身體不適沒改善都是醫師的責任,這樣只是在自傷。

為了討好民眾,換取選票,台灣健保對於重複醫療毫無管制,看似好像給了個能到處逛醫療院所的大禮包。

但事實上從這個患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所付出的慘痛代價,感謝患者用他自身的經驗,給了我們一記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