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你是來看病,還是來算命 ? - 談把脈

作者:黃于家




最近門診患者有類似懷孕早期的症狀,我請患者驗孕,患者說「不是把脈就知道有沒有懷孕了嗎?」


有電燈不用,要鑽木取火才道地?


讓我感覺到一般民眾對把脈不知道是否受到電影、電視、小說影響,已經到了過度神話的地步,誤把把脈當作中醫最核心的重點,也忽略到時代的進步,現代文明帶來的方便可以補足古代物資不齊備、資訊不流通、技術發展不足的情況。

如同明明已經有了電燈,卻還在強調鑽木取火的重要性,並執著在「也許某一天會發生大停電」...


中醫不需要否定現代科技的進步


中醫並不是只能存在於古代,事實上我常使用的經方已經是一千八百年前的東西了,但的確可以治療很多現代的疾病,案例請見這裡,這就是中醫新用,但這並不代表要裝作現代技術不存在,才是個道地中醫,在我看來那只是一種莫名的脆弱自尊。


切診是列在望、聞、問、切的最後一位


必須了解,切診是列於中醫四診中的最後一步,把脈是用來再次確認與望診、聞診、問診所得到的資訊是否相符,比如說望診、聞診、問診表現一派熱象,但脈象沉弱,這時候醫師就需要多琢磨思考病情。

被視作中醫聖經的名著《傷寒論》,其中列有 113 種處方,但只有其中 33 種處方附有脈象,所以可以得知,把脈並不見得是中醫決定處方的必要條件。

另外,以臨床上常用的《傷寒倫》處方五苓散來說,其記載在《傷寒倫》的條文如下:「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條文中可以見到很多關於病情的描述,才決定用五苓散這個方,而不是把到一個浮脈,就能夠決定要用上五苓散。


脈診是會有很多干擾因素的


我認為切診列於四診的最後一位是因為把脈是很容易會有誤差的。

首先把脈需要高度專注,一個醫師如何在面臨眾多的患者而持續保持高度專注呢?醫師也會肚子餓,也會疲倦,也會想上廁所,也會因為病人不配合而心浮氣燥,這些都是干擾。

臨床健保門診上,一診動輒數十甚至上百位患者的情況下,病人剛坐定,門外又是敲門問還要等多久,又是開門給患者藥單和健保卡,醫師要在這種鬧哄哄的環境,單憑需要極度專注的把脈來決定處方,可行嗎?

另外,患者如果在冷天騎車來就診,手多少會有點冰冷,這時候脈把起來也就會比較沉細,因為天氣冷血管就是會收縮,而這也是干擾。

所以,望、聞、問、切是缺一不可的,並不是說醫師單靠把脈就開方這樣就比較高明厲害,如果只有把脈最重要,那就不會有所謂的中醫「四」診,但現在把脈卻成了考驗醫師是否夠格的「診前測驗」。

來看診時不願意說自己哪裡不舒服,把手一伸,要醫師「說說看」你身體哪裡有問題,想在問診上詳細釐清患者問題,還會被看輕,認為不是把脈就知道了嗎?問那麼多幹嘛?

詳情請見「中醫是怎麼治病?問那麼多要幹嘛?又為何能一次處理多個症候?


問診是為了確認病人的方證


有品質的問診是為了蒐集信息來篩選藥方,並不是沒頭沒腦地從頭問到腳,畢竟望診和聞診所能夠蒐集來的信息沒辦法那麼全面,所以有效率的問診還是很重要的。

一般民眾對中醫不瞭解,面對醫師詢問非關主訴的細節,還會覺得醫師搞錯方向,事實上,層層逼近、抓出真正的病因才是中醫的治療特色,如果只是依據症狀疊方架藥那就不是中醫,療效自然也不會太好。


只要把脈就能開方,那中醫豈不在世界各地都能過活?


如果只要靠把脈就可以看病,那中醫不就可以突破語言的藩籬輕易地發揚到世界各地了嗎?反正只要脈一把,方就出來了,根本不需要用言語溝通。

但從國外的中醫看來,中醫在非屬廣泛定義中華文化的區域,還是步步難行,畢竟療效才是硬道理,言語上沒辦法溝通,只靠把脈能走多遠所以國外的中醫依然較侷限於針灸止痛這一塊。

詳情請見你不會連看中醫都要崇洋媚外吧?- 台灣與其他國家中醫的比較」。


是打算來看病還是來算命?


那種不開金口,想聽聽醫師怎麼講自己的身體的情況,跟聽算命師如何道我一生的興奮感想起來還真有幾分相像。

去餐廳吃飯也不會要廚師猜猜看自己愛吃什麼,但去看病卻拒開金口,要考醫師是否知道自己身體哪裡有狀況,如果講對了,就認為醫師實力還可以,才願意讓他治療。


把脈成了給醫師的隨堂小考


第一次見面就這樣給醫師考試,那你覺得還有一點臨床能力的醫師會想去幫助這樣的患者嗎?還是說就打打安全牌、慢走不送,把自己的精力留給那些願意配合治療的病人。

給醫師「診前測驗」的患者自認為聰明,很有「消費者」的自覺,卻忽略了健保卡紀錄中每次你逛診所都留下了足跡,而這在你每次就診時都會提醒醫師你的「消費習慣」就是如此。

請見「為什麼你不該逛中醫診所?


話術能夠優化脈診的準確度


民眾對脈診的高度重視卻忽略了有「話術」這種東西,有了話術就算沒有醫術,其實也能唬得患者一愣一愣的,諸如對一個看來疲倦的上班族打扮的病人就說「是不是覺得疲勞?」、 「是不是睡不好?」、「是不是眼睛乾?」、「是不是壓力大?」。

這跟算命師看到憂愁貴婦打扮的就問是否婚姻有問題、小孩管教出狀況?看到單身貌熟齡女子就說是姻緣出了狀況?看到喪氣的中年男子就問是不是事業不順利?這樣的判斷需要的不是什麼專業,只是察言觀色和心理戰罷了。

不過民眾似乎頗喜歡這種把脈說出你身體狀況的看診方式,如果說中了,不管開再昂貴的藥,患者也都願意買單。


把脈可以看出精密儀器也檢測不出來的腫瘤?


聽過有些醫師或者「中醫老師」抓準了病人對脈診的執念,面對自己講的跟病人實際狀況不相吻合時,竟回答說那是因為自己可以靠把脈看出 MRI、CT 也還檢查不出來的腫瘤,還能說出心臟血管塞了幾條、膽結石有幾顆。

卻要病人千萬別作檢查,因為檢查會傷身體,把病人嚇得散盡財產也要急求靈丹妙藥,又因為說不可以作檢查,所以完全死無對證,他怎麼說怎麼對。

也有患者身體已經明顯不對勁了,但因為逃避,不願意去檢查,要來把脈希望醫師能跟病人打包票身體沒問題,這樣的病人遇上上述的這種醫師也只能說是「今生註定」了。

特異功能當然是有可能的,但「高手在民間」這種事情在現今網路發達時代已經沒可能發生了,連想低調都沒辦法。

自認為是「不世出的天才」比較可能是「誤解以為自己是天才」,而醫病之間這樣「高來高去」、「高手過招」究竟是誰得利?只是浪費彼此寶貴的時間,也讓不增進自己醫術、只靠著一張嘴的醫師竟也能找到生存的空間,而拖累了整體中醫的形象,認為中醫只是在「騙呷騙呷」。


能靠把脈知道你身體的問題,就代表有能力治好嗎?


我無法改變少數醫師的行為,但我希望糾正民眾對脈診的過度癡迷。況且,把脈就把你身體的問題說準了,就代表會治療嗎?患者來看病不是就是希望自己身體的問題得到解決嗎?


望、聞、問、切一個都不能少


與其要給醫師把脈考試,不如請您好好地把症狀講出來,這樣開方才準確,把推測您病情的時間精力拿來把你的病治好,這樣不是有意義多了嗎?

歸納四診望、聞、問、切得到的資訊,再參照病人的主訴,然後篩選出最適切的藥方,回診時再依據患者的不適一一檢討有無進步,這才是真正的中醫治療。

而不是醫師單方面跟病人說脈把起來有進步,但患者根本沒覺得身體有任何改變,這種獨腳戲又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