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走在鋼索上的信任 : 慢性皮膚病患者的醫病互動技巧

作者:黃于家




這些年,陸續有多年嚴重皮膚問題的患者來我門診求診,你可能覺得很奇怪,皮膚病就看西醫皮膚科就好了,看什麼中醫呢 ?

但,事實上這些患者,往往在西醫皮膚科求診多年,所有的治療都用過了,效果又真的不理想,才會來看中醫,所以絕不是因為中醫潑西醫髒水,才導致患者來看中醫,而是這些人在多年西醫皮膚科的治療裡面看不到希望了。

所以這些會來看中醫的皮膚病患者,他們的身心狀況往往也不會太好,在門診互動中,的確需要特別的照顧。

我以此篇文章分享,身為一個中醫師,我所觀察到的事。


先是皮膚不好,再是吃不下、睡不著、月經不來


皮膚問題往往與情緒、壓力有關,但也跟患者個性密切相關。

因為皮膚不好導致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導致吃不下、睡不著,然後又導致皮膚不好;皮膚不好導致不敢出門,社交封閉,工作也全面停擺,使患者彷彿跟世界脫節,活在黑洞一般,身心承受巨大折磨,導致月經周期也開始混亂,這種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看似沒有任何脫困的可能。

導致這些病人往往從皮膚科看起,但問題卻如上段所述越來越多,甚至得轉介到身心科,成了醫院裡面的人球,皮膚科覺得該轉去身心科,身心科覺得該轉回皮膚科;皮膚科又轉去神經內科,神經內科又覺得是皮膚科的病人...

但,其實同時處理多種不適,一直就是中醫最拿手的,詳情請見這裡


有心人士眼中的大肥羊


多年的皮膚病,使得患者的心理也跟著脆弱了起來,有醫師看到沒醫師的經驗,更使他們不再輕易相信任何人。

這樣如同掉進黑洞狀態的患者,尤其他們對正統醫療已經失去信心而且身心又處在絕望狀態,只要販賣給他一點夢想,就算明知聽起來不合理,患者也寧可欺騙自己換取一點點希望。

而且患者在網路上爬文,看到炫奇的文宣,容易因此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放不下對「速效」的渴慕,以至於成了有心人士眼中的大肥羊。

只要有人跟他說吃什麼、擦什麼會好,他們都會買單,如同追著魔戒一般,當下就像被下蠱了一樣,反覆的希望 → 背叛 → 希望 → 背叛,不只荷包大損傷,更是是讓患者失去對人的信任而墜入更深淵。


醫師可能無心會犯的錯


明明對人已經沒有信任,又要一次次面對背叛,這樣的患者,相處起來很容易不小心踩到他的地雷。

有些醫師會對這些患者寧可相信偏方、相信網紅、相信口耳相傳,卻不想看醫師的行為嗤之以鼻,言詞中不認同甚至語帶貶低。

比如患者身心狀況都很差了,來看診時醫師卻先數落、嘲笑、批評患者先前的醫療處置和選擇,但是當患者與醫師的信任關係還沒建立好,或患者還沒準備好面對現實時,醫師太過直接且帶有評價的話語會讓這些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的患者又再度躲回自己黑暗的洞穴,每天上網跟病友訴苦,然後互相分享網路找來的偏方。

至少在那樣的環境裡面沒有批評和貶低,患者可能還能從網紅炫奇的廣告文宣中看到一點希望。

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些患者的想法,畢竟誰想面對別人高高在上地說:「我不是早告訴你!」的這種羞辱。

所以,醫師也要思考面對這樣的患者,你的行為究竟是拉他一把,還是反倒把他推入更深淵?

先前不愉快的治療經驗,也讓病人很難對醫師產生信任,彼此的關係如履薄冰,載浮載沉,信任如同走在鋼索上。


奧客背後的心酸


這些患者也容易在失去安全感時,或者害怕自己又做了錯誤的決定, 而有貌似奧客的行為,實情是患者已經快要被自己的恐懼淹沒了。

而且這樣的病人因為過去慘痛的經驗,對醫師也很難產生信任,所以言語間也不會輕易表達肯定。

並不是他們小氣或者不知感謝,而是他們不允許自己太早樂觀,因為如果又再度失望了那該怎麼辦?

這些患者因為逃避現實久了,甚至會對醫療有超乎實際的期待,比如覺得進步就該是直線前進,稍有退步就驚慌失措;因為天氣波動或是自己生活壓力導致皮膚狀況不穩定也要因此質疑醫師是不是藥沒開好,讓醫師覺得合作起來壓力很大。

先前被當凱子噱的慘痛經驗,加上一路走來的身心煎熬,如果遇到一個善心傾聽的醫師,這些患者卻可能因為過去痛苦的回憶湧上心頭,無意識地對這個醫師軟土深掘,對患者負責的醫師換來的卻是方便被索求交代,這真是完全搞錯了對象,使得善心的醫師也嚇得退避三舍。

這些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為導致這些患者,不論是自願或是非自願地,都可能會在多位醫師之間流浪,真的是相當辛苦。


成功救援還是一起滅頂?


雖然我盡可能去同理患者,但並不代表對於患者情緒化的反應或是不遵照醫囑的行為醫師就該是百分之百接受,如同搭飛機時,永遠提醒你,「在氧氣面罩落下時,你要先照顧自己,才能救身邊的人」。

這樣的患者往往有很多的情緒,如果大到超過醫師的極限,我覺得可以先事先溝通,讓患者有機會改變,但如果依然故我,適時的推開病人也不見的是一個壞的選擇。

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我無情,而是每個人身邊一定都會有習慣用不停抱怨的模式來跟別人互動討拍的朋友,這樣的人久久碰面一次,也還覺得能夠承受,但是醫師的看診生活,卻是持續並且重複地聽多位患者說哪裡不舒服、哪裡還不好。

如果一個門診裡面又有幾個這樣「高需求」的患者,醫師的身心狀態也不見的強大到能夠招架得住,畢竟門診還有其他病人要看。

當一個醫師已經很累的時候,再配上這樣不肯定你的付出,甚至一直質疑你,且不斷丟出很多情緒來消耗你能量的病人,醫師也不見的能招架得住。

狀態很差的病人,如果再搭配上一個身心俱疲的醫師,醫師不但無法鼓舞病人,到後來可能還會因為心力交瘁脫口說出傷人的話,幫不了病人就算了,但至少也不要兩個玉石俱焚,讓這個病人去找有力量能幫得上他忙的醫師,也不見的是壞事。


我的互動對策


面對這樣的患者,對於其先前採用的也許不是很妥當的處置,我只會傾聽但不批評,因為患者來是想要醫師幫他解決問題,而不是醫師再製造他心理壓力,何況就算是錯誤也已經發生了,該面對的是此刻該怎麼幫助患者。

我也會避免給患者太大的希望,不跟他們打包票,因為希望如果變成失望,只是會讓這些身心受創的患者更重地跌一跤,何況醫療真的沒有百分百。

當病情沒進展時,我也絕不會抹拭太平,以免失去患者的信任。

因為這些患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態已經久病成良醫了,他們觀察自己的皮膚變化,更是像電眼一樣,從早到晚,各種角度、光線看得鉅細靡遺,超越所有高級相機,患者皮膚沒進步已經很不開心了,若還要被當傻瓜硬凹,又有誰受的了?


醫、病有各自的辛苦


以這篇文章,野人獻曝,呈現患者以及醫師各自的思考角度,大家都有各自的辛苦,我並不是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評斷,只是想分享這些年在門診所觀察體悟到的。

我自己也不是完人,也曾經在醫病互動上犯了錯,只是我會事後盡可能反省從錯誤中學習,希望這篇文章能讓醫病之間彼此更能互相體諒,協力合作早日達成目標。


黃于家醫師的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