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你知道會去看中醫的異位性皮膚炎孩童有什麼特點嗎?

作者:黃于家




此篇研究刊登於 2017 年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期刊,它是依據 2007 年健保資料庫,來探討台灣異位性皮膚炎孩童 ( < 12 歲 )的中醫就診情形。


32 % 的異位性皮膚炎孩童有在看中醫


依據 2007 年健保資料庫,有 42103 位孩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其中 32 % 有看中醫,其餘 68 % 患者沒有看中醫。


看中醫的異位性皮膚炎孩童多半也有過敏性鼻炎


在有看中醫的患者中,以女性、小學生為主,且多半也有過敏性鼻炎,這也呼應到中醫能一次處理多個問題的治療特點,詳情請見 「 一石「三」鳥過敏三兄弟 - 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 」。




有看中醫的異位性皮膚炎孩童不太使用類固醇


有看中醫的患者,其類固醇使用情形也有其特殊性。看中醫的患者中只有 35.8 % 有在使用類固醇,不看中醫的患者則超過大半都有使用類固醇 ( 67.9 % ) 。

然而,有看中醫的患者當中,有 10.6 % 有由西醫開立了超過兩周的外用類固醇,但不看中醫的則只有 2.0 % 有被開立此種長期處方。

總括來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有 32 % 有在看中醫,這些人當中只有少數會用類固醇 ( 35.8 % ),但有看中醫又有併用類固醇的患者當中,被開立超過兩周以上外用類固醇的比例,又明顯高於完全不看中醫的患者 ( 10.6 % vs. 2.0 % )。


有看中醫但會併用類固醇的,多半是病情較棘手的


換句話說,看中醫的患者很少會使用類固醇,但若真的有在用的話,多半是病情較嚴重的 ( 被西醫開立超過兩周的外用類固醇 )。


害怕類固醇的副作用,為選擇看中醫的重要因素


研究顯示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為患者看中醫的主要推力。臨床上發現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一開始的確是因為無法再承受長期塗抹類固醇的副作用 - 皮膚脆弱化,才來中醫就診,而後續治療不但使患者成功戒掉了類固醇,也順道把身體的其他問題一併解決,這樣的情形並不罕見,詳情請見 「 中醫治慢性皮膚病的特色 」。


很少搭配針灸,多只有口服中藥,且處方是由多個方堆疊而成


看中醫的患者,多只口服中藥 ( 93.7 % ),較少搭配針灸,且每次處方多半由五、六個方與單位藥堆疊而成。由於健保資料庫沒辦法蒐集到自費水藥的紀錄,故這篇文章只能單就科學中藥的部份做討論,但疊方的風氣的確是相當盛行,關於處方堆疊所可能因此產生的弊病,請見 「 疊方為什麼不好?」。


最常用消風散、荊防敗毒散和辛夷清肺散,單位藥最常用甘草、白鮮皮及蟬兌


消風散 ( 31.6 % )、荊防敗毒散 ( 10.6 % )、辛夷清肺散 ( 8.9 % ) 為前三種最常開立的方。最常搭配的單位藥則依次為甘草 ( 16.7 % )、白鮮皮 ( 13.4 % ) 及蟬兌 ( 13.3 % )。

關於處方和單位藥的整理,我認為只能參考,畢竟中醫的精髓在於辯「證」,而不是只按照西醫的診斷碼來開藥,如此的「中西混搭」,反倒會失去中醫獨特地一次處理多個問題的治療特點,而成了困頓之獸。

關於中醫一次處理多個問題的治療特點,還可見 「 治療皮膚乾燥,光補水是沒用的 」。


參考文獻


Chen YC, Lin YH, Hu S, Chen HY.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rs and prescription analysis for pediatric atopic dermatiti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6 Jun 8;16:173. doi: 10.1186/s12906-016-1158-1.


黃于家醫師的門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