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讀《那一百零八天》︰以中醫師角度看中西醫結合及醫病關係

作者:黃于家



 

最近讀了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所著的《那一百零八天》,書中提及妻子因為皮膚出現紅斑以及發燒,奔波輾轉於不同醫院,歷經 108 天心力交瘁的身心折磨。

因為病情始終不明朗,除了西醫的住院治療,又自行進行中醫治療、靈療、食物療法、氣功治療、風水等。

書中不只記錄這段歷程,也對台灣的醫療現況提出警語,並提出改善之道,相當值得一讀。

為求通順,以下摘錄內容經改寫,並清楚標示頁數,以方便您查閱。

文末我也以中醫師的觀點,針對中西醫結合以及醫病關係,提出我的觀點。


無法讓病人安心的醫師?


作者在這峰迴路轉的一百零八天過後感嘆,其實在一開始,就有一位醫師給出大致正確的診斷。

然而因為這位醫師沒有讓作者和其家屬有信任安心感,導致作者出於自救轉院,但繞了一大圈才發現,一開始的方向才是對的。

作者感嘆,如果當初這位醫師若願意多做一些解釋讓人安心些,不至於後續因為不信任東奔西跑另尋他法,結果卻越解越險,又給後來的醫生在治療上增添複雜,也就可以免去後來那麼多不堪的遭遇?(p. 206)

我的思考是,有沒有可能這位醫師自己當下已經體力耗盡了?畢竟憋尿、挨餓在台灣的醫護是日常。

先前看的病人是否有發生醫病衝突及不信任導致醫師當下心冷?因為醫師不可能一個診只需要看一個病人。

健保因為財政負擔過大,為了減少支出,將腦筋動到醫師身上,苛扣款項、無理核刪屢見不鮮。

導致醫師看診還得像糾察隊一樣,不只糾察病人是否重複用藥甚至還得刪減自己的申報,這都會影響到看診時的專注度和品質。


理想醫生該是?


所幸,最後遇到了讓作者及家屬都信賴的好醫師,作者提到這位醫師做的下列事情符合他對一個理想醫生的想像︰

一天查房兩次,白天在不只一處看門診,不斷研究精進,沒有休息的權利,永遠為病人 stand by。(p. 163)

我可以體會作者希望自己家人得到最好照顧的心情,但我也納悶,誰會捨得自己的親友為別人的家人過上述這樣「理想醫師」的生活?

以及這位「理想醫師」自己的身體以及家庭生活,在這樣的生活形態中被擺到哪裡?

是整體的健保醫療制度需要改變,而不是靠著神格化醫師讓這樣的制度苟言殘喘。

對於台灣醫療的問題,如愛逛醫院、愛拿藥、愛檢查、醫護過勞、醫療品質下降,作者也給予剖析並提出患者可以自救的幾點建議,我很認同他下列的觀點。

永遠追求對自己身體與生命的認識,不要養成倚賴醫院與藥物的習慣。(p. 224)

小心使用 Google 來判斷你的健康與疾病,不懂醫學,只看表徵,你會找到和你病徵很像的病症,然而會造成這種病徵的疾病有很多種,你不明白自以為是,萬一對醫師的治療不信任,或是產生干擾,會走上很危險的岔路。(p. 228)


中西醫結合?


另外作者提到在西醫住院治療中,找中醫去醫院看診這件事可行與否,並分享自身經驗。(p.197)

他提到一位有相當深入研究中醫背景的人告訴他,中醫根本不認為有自體免疫這種問題,而要治所謂的自體免疫,最好還是調整自己的氣血。

故在他的推薦下用了美國製造的一些保健食品(葡萄子萃取物、紅酒萃取物),結果導致患者免疫問題再發再度入院。

身為一個中醫師,我覺得納悶的是,上面提到所謂有「深入研究中醫背景的人」是中醫師嗎?

他給的建議竟然是去服用葡萄子萃取物、紅酒萃取物?讓我實在納悶,這些東西跟中醫的關聯是什麼?

患者的西醫師則認為,這些保健食品讓原本已經穩定的免疫,又因為這次的「進補」,讓免疫吝亂導致再度入院。

臨床上的確也很常見,西醫師很容易把中醫跟進補劃上等號,即便這裡提到的「中醫治療」根本讓人覺得牛頭不對馬嘴。

另外所謂的「調整氣血」,雖然我自己就是臨床中醫師,但我實在是很不愛聽這種看似無堅不摧的八股說詞,非常不樂見中醫淪於耍嘴皮子、畫大餅,而不是真正有療效。

中醫經方治療前後,皮膚外觀的比對,請見這裡

中醫經方治療前後,血檢數據的比對,請見這裡

作者的結論是不要在西醫院裡用中醫,中西醫合併治療不該是病患私下找中醫暗地去西醫院裡看病。

他聽過許多中醫奏效解決了西醫無法解決的重病的例子,但那是在離開或放棄西醫醫院之後。(p. 229)

臨床上我認為盡量一樣一樣來比較好,人體是非常複雜的,光是單一種治療,都有百轉千迴的可能了,若患者又同時進行多個,甚至還隱匿了其他治療,那會讓情況更加複雜。

請讓醫師專注地幫助你解決問題,而不是要花時間去揣度你。


醫病關係


我非常認同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對醫病關係的觀點

「在疾病的困苦之中,醫生是最想幫助你的那個人;醫患是戰友,病痛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行醫無須民眾給我們戴高帽,你們的康復和肯定是醫者最高的榮耀;

疾病的危險關頭不是你信不信任醫生的問題,而是醫生信不信任你的問題;

瀕臨懸崖,醫生是否願意為你冒險,才是能否出現醫學奇蹟的關鍵」。

當病人一方面期待醫師要視病猶親,一方面有哪裡不滿意就投訴、負評,到處逛醫院,覺得反正醫師很多可以慢慢挑,不滿意就換一個就好,卻忘了你的健保卡紀錄了這一切,也提醒了你未來的醫師。

關係是互相的,一下覺得自己是需要被幫助的病人,是弱勢,一下又成了「消費者」要給醫師指教,當你根本不顧慮醫師的感受,醫師要怎麼視病猶親?


患者挑好醫師,醫師挑好病人


作者書中也提及在熱愛消費醫生的台灣,現今醫病關係的困境。(p. 220)

當每一個人都在忙著打聽哪一個醫生才是好醫生,但其實願意對你真心付出關懷,願意和你說明他的判斷,解釋他的做法的,讓你信任的,就是好醫生。

然而在目前的現實下,醫師一方面忙碌不堪,越來越難有時間對病人多一些說明、溝通。

另一方面,病人因而產生的緊張與不安,以及往往自以為的自力救濟,不但給治療增添許多複雜又負面的因素,也給醫病關係增加了緊張。

病人想要找到「好的醫生」,與醫生想要找到「好的病人」,成了越來越難得相遇的機緣。

上列描述的確精準描述了醫療現況。

如果你遇到了好醫生,你就要好好珍惜他,如果醫師你遇到了好病人,你更要好好照顧他,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看診不是單純買賣,需要信任、需要攜手需要互相。

非常精彩的好書,誠心推薦給大家。

其他書籍推薦,請見這裡